课堂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承载,更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把知识传授和美育教育融合的课堂,是为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最好实践,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可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可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课堂融入美育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艺术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本期教学督导点赞课堂分享下面两位老师打造知识传授于美育教育相结合的课堂经验、做法。
本期表扬名单:
王锦:博士研究生,讲师,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理事,潍坊学院“优青”支持计划人选。主要讲授《英汉翻译》课程。
刘国庆,博士研究生,美术学院(陈介祺金石书法学院)专职书法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鞍山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美院特聘教授,安徽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
文科三组教学督导委员对外国语学院教师王锦提出表扬:
4月16日,文科三组教学督导委员听了外国语学院的王锦老师讲授的《英汉翻译》(第3节)。该老师在讲授过程中,采用了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充分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开展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整堂课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教师发音纯正流畅,案例分析准确,情绪调动适度;学生边学边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是一堂值得点赞的专业课。
教师教学感言:
以德润心同时以美育人
外国语学院 王锦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信仰。高校美育工作旨在通过美育浸润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力。如何将二者有机融合到外语教学中,培养出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同时又能寓教于美、以文化人,达到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一直是外语教师思考、探索的问题。在此谈几点我的感悟,以期与各位老师交流共进,碰撞教学火花。
一、手中有术,心中有道:课程思政融入英汉翻译课堂教学
翻译课要做大量的翻译练习,在选取平日课堂翻译例题以及布置课后作业时,多选择《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双语版本、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有国外媒体对中国时事和中国治国理念的英文报道,以及ChinaDaily(《中国日报》英文版)、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国家重点媒体发布的双语本文、视频等。
在翻译史讲解方面,会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翻译和国际传播史,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思想武器的,了解翻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陈望道等红色革命翻译家是如何坚定守护、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为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并启发学生以此校准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另外,还会提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世界范围内的翻译和传播现状,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文教育,是让学生领悟到“有技无道、止于技”的深刻道理,唤醒新时代外语学科的人文需要,培养人文素质、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手中有术,心中有道”,“道”是外语人的政治品格和坚定信仰,是外语人的时代担当和使命担当。让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不断感悟历史,理解当代中国,校准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实现知行合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这是新时代赋予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二、以美启真,以美育人:美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汉翻译课堂教学
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新征程上,高校美育肩负着新的使命和作为。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将美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的英汉翻译课程。过程性考核内容中,有一项是学生课堂发表,开学第一堂课我会布置要求,让学生提前选取感兴趣的材料,要着重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平文化以及潍坊本地文化,完成翻译实践报告,并在最后三周的课堂进行英文展示汇报。网络上有很多公众号中都有丰富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不仅夯实了翻译基本功,还提升了文献调研能力。近年来,学生研究的话题覆盖广泛:中国古代乐器、二十四节气、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服饰、中国刺绣、中国戏曲和剧种、中国传统茶艺与茶文化、中式糕点、古代书法、汉字进化史、中国女性发型变迁史,还有潍坊风筝、潍坊红木嵌银漆器、杨家埠木板年画、高密剪纸等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
跟之前单纯的思政教育形式相比,融入极具感染力、艺术性的美育模式之后,学生不会感到课程枯燥乏味、大道理晦涩难懂,学生的表现总会出乎意料,带给我惊喜。大家都乐在其中,一起品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探寻中式美学,传播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哲学的使命是唤醒,思想的价值在启迪。以美学洞悉教育本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教育尽显成人之美。
三、价值引领,产出导向:打造应用型示范课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依托我个人的科研、教研课题,积极指导学生做创新创业项目。开学第一堂课便告知学生我的科研方向,召集有科研潜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分配任务,开展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多次获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潍坊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题目包括“文创产品开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保护”、“潍坊红木嵌银髹漆技艺传承传播路径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英日译文语料库研究与翻译实践”、“译心助农,外语服务乡村振兴模式研究”和“新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创新研究——以搭建潍县集中营数字博物馆为例”。旨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潍坊和平故事,传播和平文化。我发现,学生承担过双创项目或是参与过老师科研课题之后,其文献调研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跟之前相比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且撰写论文、报告的条理性和逻辑分层能力也会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就是我们要想的结果,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应用型高校建设路线,早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
通过打造应用型示范课程,将学生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学习观中解脱出来,关注身边、社会、国家甚至全人类福祉的大问题,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实现新时代语境下人文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注重产出导向,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跨文化思辨能力、翻译实践能力和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跨文化传播意识。
四、既有工具理性,又有人文情怀:善用语料库、术语库和人工智能来辅助翻译学习
文学与科学是互补融通、同生共进的关系,文学以美求真,科学以真求美。我会经常跟学生讲,新文科时代,不要只满足于以往的外语能听说读写就可以了,一定要识变、应变、求变。向内要打通文史哲艺,深化人文底蕴,塑造历史视野,培育哲学思维,涵育审美素养;向外要融合自然科学,吸纳理性方法,兼具人文关怀、艺术品位、计算思维、信息素养。现在的外语教育是培养“会外语、懂技术、能传播”的新时代外语翻译人才,要利用工具为我服务,辅助外语学习和翻译实践,而不是畏惧或是排斥工具。
开学第一课我会跟学生强调,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并借助语料库、术语库和人工智能来辅助翻译学习。比如全球使用范围最广、库容最大的在线英语语料库网站iWeb,其词频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做汉英翻译,选取最地道的英文表达。还有很多在线术语库也非常好用,包括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中国关键词术语库、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等。另外,我会提醒学生术语翻译一定注意政治正确性,比如“中国大陆”不能翻译成“Mainland China”,可以选择““China’s Mainland”,或者是“The Mainland of China”的表达;“西藏”的英文翻译也不再延用“Tibet”,而是用汉语拼音“Xizang”,因为“Tibet”一词指代的地理范围与十四世达赖集团长期鼓吹建立的所谓“大藏区”高度重叠;还有“台湾问题”要翻译成“Taiwan question”而非“Taiwan issue”,因为“issue”通常指值得探讨的复杂问题,它总是伴随着争议和艰难的决定,然而台湾问题不属于有争议的国际问题。台湾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海峡两岸必须统一,这一点是明确的,不具有商量余地,更不存在争议,所以不能用“issue”。
五、先做“探路者”,再做“指明灯”: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探寻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反哺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
要想教好学生,就必须与时俱进,跟踪专业最前沿,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科研反哺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最近在研读中国和平文化的相关文献时,会让选取部分材料让学生做翻译练习,比如习总书记提到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翻译中国和平思想文化术语,如“以和为贵,和衷共济”、“礼之用,和为贵”、“与人为善、仁民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和平文化的思想内核,向世界讲好中国和平发展故事,助力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和平话语体系建设,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在讲中西方翻译理论时,会跟学生提及中国传统译论的审美取向及其哲学基础。建议学生们做学术研究也要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比如翻译研究,不要总是照搬西方翻译理论,而是要注重探究是否可以借助中国传统的哲学理论来审视和阐释翻译学科,比如大易翻译美学和生生美学,就是援引中国六经之首《周易》中的“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依托中国经典哲学高度,以易治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为中国传统译论输入新内容,为世界翻译美学研究提供新途径。再比如知识翻译学的方法论中和翻译观,以真善美为三个操作维度,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中和”取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另外,《中庸》中“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尚中、贵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可以用来解决一切二元对立现象,比如翻译方法中的直译与意译,翻译策略中的异化与归化等等,通过调和找到适中的做法,在两极中寻求动态平衡。以此让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妙不可言。立志做复合型人才,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民族自信,由了解外国向传播中国转变,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艺体二组教学督导委员对美术学院(陈介祺金石书法学院)教师刘国庆提出表扬:
5月21日第3节,艺体二组教学督导委员听了美术学院刘国庆老师的书法课,该教师个人专业素养高,课程信息量大,善于将自身的专业创作体验运用到课程教学中。通过总结书法创作的规律,将其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结合示范演示、引经据典的授课特点,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老师的书写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快速、直观的掌握创作方法。实践创作与理论引导相结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风格趋向进行归类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想,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认知和审美追求。
教师教学感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美术学院(陈介祺金石书法学院) 刘国庆
艺之为艺,自具风规;人之为人,当备正格。书之辨,析其用笔用墨,风神高下立判;人之识,察其言行举止,清浊是非可明。当今之世,国运兴而艺事举,贤才不隐,其华自彰,良驹腾跃,驰骋纵横。艺之幸,从艺者之幸事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书法教师主要的责任首先是上课,当我登上三尺讲台时,我会想到这三点:(1)如何尽快让学生领会新知识;(2)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3)如何教会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方法。具体而言,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必须从课前准备、课堂讲授和课后交流3个方面下工夫。
一、课前准备
我在授课之前会经过精心准备,不会照本宣科。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信手拈来,这样才能有出色的课堂发挥和对问题与讨论的把握能力。我会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基础、兴趣、态度、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二、课堂讲授
上课前教师要调整到最佳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只要走上讲台,就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全力专注教学。讲课时,对所讲的内容必须倾注感情。授课必须有讲稿,而且讲稿尽量要写得具体详细,但上课时必须摆脱教案和讲稿的束缚,这样才能情绪投入、表情自然。在讲课过程中要扩展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增长学生的学识提高学生的眼界为教学原则。要注意和学生交流互动。讲课时,经常用目光扫视整个教室,关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并对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提问,目的是为了检验讲课效果,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和讲课方法。要注意板书的设计,板书看起来是小事,但它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构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为了适应教学我用宣纸和毛笔进行板书,增加了上课的感染力,把板书当中艺术作品去对待。要做好示范,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书法的用笔技巧。让学生到讲台现场书写,同学之间互相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要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用书论中的经典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真正做到“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要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又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当代书坛的现象或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听讲解过程中,实际上参与了主动的思考,他们就会将自己想的和我讲的作比较,从而对问题的理解会格外深入。要有包容性,要从宏观角度去认真事物的本质,艺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能片面的去看待某一艺术风格,要学会欣赏不同的艺术门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课后交流
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在课后听取学生的意见,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对讲课内容大胆提问, 告诉学生:“不要过分地迷信书本上写的和老师讲的。”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质疑不要排斥。事实上,对不懂的东西和错误之处坦然承认,非但不会损失“师道尊严”,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华夏书法群星璀璨,如果书法学子们都能前仆后继,以弘扬书法为己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身体力行,中国的书法才会朝阳正上,更有青葱葳蕤的未来。他们青春韶华,活力蓬勃,正如一轮朝阳喷薄而出,假以时日,经过岁月的淬炼和洗礼,他们的书法会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