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教学督导点赞课堂 (第六期)

发布时间:2024-11-04     浏览次数:10

教学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旅程。特别是在《积极性理学》的课堂,更是如此,下面听听来自《积极心理学》老师的课堂感悟。

本期表扬名单:

王苗苗,女,山东蒙阴人。2021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专业,心理危机干预方向博士研究生。现为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 临床心理学、心理危机干预、积极心理学等;主授课程有积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测验、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等。

文科四组教学督导委员对教师教育学青年教师王苗苗提出表扬:

1016日,督导组文科四组一行4人现场督导教师教育学院王苗苗老师讲授的《积极心理学》(第2节)课程。

督导组成员一致认为,王苗苗老师教学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每个教学环节都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课程思政融入自然贴切,举例生动形象,以目标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能将知识、能力、素养目标进行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个性化,学生参与度高。


教师教学感言:

积极心理学教学心得

教师教育学院 王苗苗

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学教师,我有幸在积极心理学的课堂上,陪伴学生们一起探索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幸福、意义和成长,这不仅是一门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与共鸣。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力量。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1.理论之美:让知识在生活中开花

积极心理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应用性和生活化。因此,在课堂上,我努力将理论渗透进学生的日常体验中,让他们在点滴之间感受到幸福的存在。例如,在讲解“积极情绪”时,我会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那些令他们微笑的小瞬间,从晨光微熹到友人的问候。这种方式让理论知识不再是冰冷的定义,而成为生活中每一个值得珍视的片段。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种联系,我设计了“感恩日记”和“美好瞬间记录”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作业,更是学生们用心观察和感受生活的契机。这样,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边界被打破,学生在生活中内化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真正感受到了“理论之美”。

2.共情之力:课堂上的心灵共振

在积极心理学的课堂上,互动和共情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始终相信,教学的核心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师生之间的心灵连接。为此,我在课堂上大量运用了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例如,在探讨“优势理论”时,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优势,并与同伴一起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发挥这些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在自我探索中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也在同伴的支持和理解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此外,我也利用现代科技拓展了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通过线上平台,我鼓励学生记录和分享他们的日常情绪变化。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投入度,同时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共情和联系。课堂因此成为了一个心灵共振的场所,知识在共鸣中传播,成长在互动中发生。

3.点亮心灵:见证学生的成长与蜕变

我始终认为教学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旅程。每当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在生活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知识的经历时,我都深感欣慰和感动。他们反馈说,通过学习和实践,他们学会了如何调节情绪、提升人际关系,并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找到幸福和满足。这样的成长不仅是学生个人的蜕变,更是对我教学工作的最大肯定。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当我看到学生们从课堂中汲取力量,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在于他们取得的成绩,而在于他们在心灵深处的变化和成长。这是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不断追求的初心。

4.师生共舞:教学中的共鸣与反思

积极心理学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将知识和方法有效传达,更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世界,与他们共情、共鸣。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同的方式,让课堂成为一个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感受的安全空间。

在每一次的课堂反思中,我都意识到,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每一位学生心灵的过程。我倾听他们的反馈,从他们的成长中获得启发,再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融入下一次课堂设计中。这样的循环让我不断进步,同时也使我在教学中获得了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教学,不只是一个传道授业的过程,更是一段师生共舞、共同成长的美丽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学生的信任与共鸣,感受到了他们心灵的成长与变化。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用心陪伴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发现和拥抱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