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艺术,需静待花开。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唯有保持初心,方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用教育点燃火种,照亮未来!本期了解下面这位深耕教坛二十年老师的教学艺术。
本期表扬名单:
肖媛媛,女,工学硕士,讲师,歌尔科技产业学院教师。主要讲授《电路》《电工与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课程。研究方向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曾获得山东省第五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教学比赛一等奖,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路课程教学比赛华东赛区一等奖。
理工农一组教学督导委员对歌尔科技产业学院教师肖媛媛提出表扬:
3月31日,理工农一组教学督导委员督导了歌尔科技产业学院肖媛媛老师讲授的《电子技术B》课程。督导组成员一致认为,肖媛媛老师教学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处理得当。教态自然大方,情绪饱满,有较强的亲和力。教学过程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生讲生评和生讲师评的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新颖,学生参与热情高,课堂互动气氛好。PPT制作精美简洁,板书工整有条理,二者内容呼应而不重复,互为补充。能恰到好处的融入课程思政内容,课堂驾驭能力强。
教师教学感言:
不辜负每一双渴望求知的眼睛
歌尔科技产业学院 肖媛媛
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事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二十年,最大的收获不是职称或奖项,而是看到学生从“连万用表都不会用”到自主设计“智能光伏系统”,从依赖教师指导到成为独当一面的工程师。二十年来我始终敬畏课堂、扎根课堂,不断迭代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工程人才。站在讲台上,就不能辜负每一双渴望求知的眼睛!
一、明确育人方向,构建学生导向型课堂
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根本目标,守好课堂主战场,每节课都不断探索,追求完美。构建“课前摸底-课中观测-课后跟踪”三维评价体系,即利用线上平台进行预习检测,通过课堂互动实时掌握学习动态,结合项目实操评估知识转化效果,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实现精准教学。在课程中适时融入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前沿科技等思政元素,通过分析芯片研发案例、电路设计事故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职业素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深耕教学内容,打造高效能课堂
电子技术是典型的工科课程,理论抽象且实践性强,因而将课程划分为“基础理论-仿真验证-硬件实现”三大模块,采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构建模块化知识体系。每次课的教学设计时都要认真思考,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科学的思想如何贯穿,怎样对学生启发引导,板书与PPT如何配合与布局,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关联到哪些前沿科技等等。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和问题导向,多用工程实际问题引出理论推导,再回归到实际应用,避免“填鸭式”理论灌输。可以通过实验、仿真和项目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开发电路诊所错题案例库,通过典型故障分析强化知识理解。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活力课堂
电子技术的魅力在于“让理论落地”,一次成功的实验、一场生动的演示,可能比十节课更能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教学过程采用虚实结合的授课方式,板书推导+虚拟仿真+实物演示,立体化教学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穿插使用小组讨论、生讲生评、生讲师评等互动手段,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平衡教与学的节奏,避免过度追求进度,留给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时间。例如在讲解放大电路失真时,可让学生自主调试电路参数,观察波形变化,再总结规律。教育是慢艺术,需静待花开,许多当年成绩普通的学生,毕业后在行业深耕成为技术骨干,也印证了教育影响的滞后性。
电子技术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工程师精神和思维的培养,教师当以“导体”姿态连接知识与学生,既要做好电流方向的引导者,更要成为降低阻抗的沟通者。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唯有保持“归零心态”,方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电子技术人才。技术终会迭代,但教育的本质始终是点燃火种,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