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教学督导点赞课堂 (第十七期)

发布时间:2025-06-17     浏览次数:10

    本期教学督导点赞课堂推荐孙安忠老师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从信仰、情怀、教学、视野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如何破解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命题,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智慧。教师感悟到思政课教师要以理论自信筑牢思想根基,以家国情怀引领价值塑造,以创新教法提升课堂实效,以全局视野拓展育人格局,充分体现了“八个相统一”的思政课建设要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孙老师结合脱贫攻坚、抗疫精神等鲜活案例,将“中国之治”的实践成果融入教学,增强了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手段,如运用大模型辅助理解“新质生产力”,展现了思政课与时俱进的生命力。这期教学督导点赞课堂不仅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思路,更彰显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育人担当,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期表扬名单:

孙安忠,中共党员,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潍坊市理论宣讲专家库专家,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专家库专家,山东省中小学教材教辅评议审查专家库专家。曾获包括“2020年山东省首届学校思政课教学比赛特等奖”等省级奖励4项,获“2023年潍坊市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等市级奖励3项,多次荣获学校优秀教师称号

文科一组教学督导委员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安忠老师提出表扬:

2025年4月16日,文科一组教学督导委员线下督导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安忠老师讲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督导组成员一致认为,孙安忠老师师德高尚,为人师表;课前准备充分,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情;充分利用智慧树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共享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严格要求,包括过程性考核和手机的使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关注学生的反映,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及时引入最新的时政新闻热点,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

教师教学感言:

以信仰为魂、以情怀为根、以教学为基、以视野为翼

——思政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安忠

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为了更好地跟教育同仁交流,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我主要从四个维度破解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命题,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信仰为魂:以理论自信筑牢思想根基

信仰是教师的灵魂。“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唯有真学、真懂、真信,才能以思想深邃感召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政治宣言,更是经受历史与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始终是我们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思政课教师需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夯实理论功底,坚定理论自信,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哲理、学理逻辑转化为课堂底气,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二、情怀为根:以育人使命引领价值塑造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解惑。特别是思政课教师更要超越“经师”、实现“人师”的升华,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一)以家国情怀回应“培养什么人”

特别注重以“小我”融入“大我”,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生共情。如通过脱贫攻坚、抗疫精神等“中国故事”感受时代担当、传递制度优势,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二)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价值观引导

“亲其师,信其道”,以仁爱之心贴近学生,用高尚人格感染学生。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实践调研、师生互动解决其现实困惑、困难等,从而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价值观引导。

三、教学为基:以丰富教法提升课堂实效

(一)理论讲解需透彻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有深耕教材,深挖学理,才能讲好哲理和道理,才能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如结合马克思墓碑的两句话,深入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的理论精髓,把理论魅力转化为课堂感染力,让学生在理论的深邃与现实的关切中“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

(二)实践导向要精准

推动“知—情—意—行”的转化。要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将理论转化为行动。虽受制于课堂教学条件,思政课教师直接组织实践教学的机会较少,但相对于学校层面,还是较多。如可以结合类似“三下乡”社会实践案例,通过纵向维度,以乡村之美的变迁,理解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历史主动;通过横向维度,以中西做法对比,用“中国之治”实践成果解释制度优势、增强教学说服力。

(三)教学方法宜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综合运用案例式、沉浸式(可情景模拟)、互动式(翻转课堂)、数字化等多样化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摒弃对课堂教学或者教师本人课程教学无效的方法,注重启发性教育,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如用“脱贫攻坚案例库”启发学生分析政策背后的理论逻辑。用大模型“deepseek”赋能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反馈加重视

以学生获得感为标尺,重视多层面反馈结果、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特别注重包括学生评教、同行督导、领导听课等反馈机制,动态优化教学策略。

四、视野为翼:以全局思维拓展育人格局

“视野要广”是思政课教师的必修课,可从下面几方面进一步思考。

(一)知识视野上,做到学科融通

思政课教师需打破学科壁垒,将历史、哲学、社会学、理工科等知识融入教学。例如,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历史脉络中,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课程的学术纵深。

(二)历史视野上,讲好中国故事

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国际视野,才能从“纵横比较”中讲清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中国理论的科学性、感受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三)能力视野上,做到辩证否定

“教育者先受教育,育人者先育己。”思政课教师唯有以“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驱动自我革命,方能锻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过硬素质,在培养时代新人的征程中实现从“恐慌”到“从容”的蝶变。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需以信仰为魂、以情怀为根、以教学为基、以视野为翼,将总书记“八个相统一”要求贯穿育人全过程,将“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于育人实践,方能锻造立德树人的“金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图:明明孙安忠/孙安忠    编辑:常志隆    审核:赵风雷)